首页 资讯 正文

全省累计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 守护“海底草原”,织密海底生态“一张网”

体育正文 242 0

全省累计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 守护“海底草原”,织密海底生态“一张网”

全省累计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 守护“海底草原”,织密海底生态“一张网”

本报讯(记者苑立立)从省自然资源厅获悉,近年来,我省(wǒshěng)坚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(wéizhǔ),系统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,建立海草床全(chuángquán)流程多要素修复技术体系,攻克海草床裸斑区底质(dǐzhì)修复工程难题。截至2024年底(niándǐ),全省累计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,海草盖度显著(xiǎnzhù)提升,生物多样性指数同比提升42.3%,形成了“海底草原—生物廊道—海岸屏障”立体生态系统,实现生态价值转化(zhuǎnhuà)与渔业经济增效双赢。

海草是由陆地植物演化到适应海洋(hǎiyáng)环境(hǎiyánghuánjìng)的高等植物,一种或几种海草连片生长,共同形成广袤(guǎngmào)柔软的“海底草原”,即(jí)海草床。海草床与红树林、珊瑚礁一样,是典型的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,具有固碳释氧、稳定底质、保育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功能。

曹妃甸海草床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鳗(mán)草海草床,总面积4427公顷。多年前,受陆源污染(wūrǎn)、渔业(yúyè)活动、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,曹妃甸海草床呈局部退化趋势。

守护“海底草原”,织密海底生态“一张网”。近年来,我省持续推动海洋(hǎiyáng)生态保护修复(xiūfù),与唐山市陆源入海污染物综合整治等工作紧密结合(jǐnmìjiéhé),河海联动,成功探索出“人工修复+自然恢复”的(de)生态修复模式。

“我们对海草床退化(tuìhuà)程度、生境特征及恢复潜力进行评估,采取差异化修复策略。”唐山市自然资源和(hé)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他们针对(zhēnduì)恢复力相对较强区域,以自然恢复为主,辅以人工巡护(xúnhù)。针对恢复力相对较弱区域,综合(zōnghé)运用基质修复、种子播种、种苗移栽、植株移植等修复方法促进植株扩繁,实现精准化、多层次海草床生态保护修复,有效遏制(èzhì)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趋势。

此外,我省还构建起(qǐ)海草床(chuáng)长效管护机制,率先部署海草床智能监视监测系统,实时监管修复区人类活动(huódòng),有效规避近海渔业生产扰动风险,让海草床在自然状态下逐渐恢复。

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,曹妃甸海底植被恢复效果显著,夏季盖度超80%的海草床凭借高遗传多样性种子(zhǒngzi)资源,为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筑牢根基。海草床为湿地鸟类、底栖动植物、浮游生物、细菌和(hé)寄生生物等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、生长(shēngzhǎng)场所和繁衍(fányǎn)场所。

在经济成效方面(fāngmiàn),海草床为鱼类、贝类等海洋生物提供了(le)丰富的(de)饵料和良好的生长环境(huánjìng),促进了渔业资源的增殖,松江鲈、海参等经济物种资源量显著提升,曹妃甸国家级中华绒螯蟹水产种质资源更加丰富。海草床修复工程通过(tōngguò)生态养护、监测运维等岗位,吸纳了沿海社区近百名劳动力,为渔民增加了经济收入。

此外,曹妃甸区依托海草床独特的生态景观本底,创新构建“旅游(lǚyóu)(lǚyóu)+”融合发展模式,培育出海洋休闲渔业、生态观光、科普研学体验等多元化旅游发展业态。2024年,曹妃甸区年接待游客增加到899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(shōurù)增加到66.28亿元(yìyuán),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(shíxiàn)。

全省累计修复海草床面积938公顷 守护“海底草原”,织密海底生态“一张网”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