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正文

中国农科院专家现场支招 磁县玉米单产要冲新高

体育正文 91 0

中国农科院专家现场支招 磁县玉米单产要冲新高

中国农科院专家现场支招 磁县玉米单产要冲新高

长城网·冀云客户端讯(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)7月2日,在邯郸市磁县讲武城镇(chéngzhèn)小寨村的一处示范田里(lǐ),一场(yīchǎng)特殊的田间“会诊”正在进行。 “大家看,这滴灌带的布局很关键,直接影响(yǐngxiǎng)根系吸收养分。”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(yánjiūyuán)谢瑞芝,额间渗着汗珠,正俯身查看一株玉米的根系,她拨开根部土壤,银线般的滴灌带清晰可见(qīngxīkějiàn)。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瑞芝(右)现场讲授玉米种植技术要点。河北经济日报(jīngjìrìbào)记者 贾宏博 摄(shè) 谢瑞芝一边用手比画(bǐhuà)着,一边讲解:“我们推广的(de)玉米密植(mìzhí)精准调控高产技术,和常规管理不同,不是‘一炮轰’施肥,而是把三分之一左右(zuǒyòu)的氮肥和一半左右的磷钾肥作为基肥,剩余的分期分次施用,这叫按(àn)需分次局部定向,能让肥料利用率从30%提高到60%以上。” 原来,当天河北省农业技术(jìshù)推广总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(zuòwùkēxué)研究所共同在磁县开展了玉米(yùmǐ)单产提升技术现场培训会,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副组长、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(yánjiūyuán)谢瑞芝亲临一线、现场教学。 人群中,种植大户(dàhù)李春岭听(tīng)得格外认真,他时不时在本子上记着什么。 “谢老师,我这500亩地,2023年开始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,每亩增产(zēngchǎn)了500斤左右,去年一亩地实收1725 斤。” 李春岭忍不住插话,语气里满是喜悦,“以前管理就是图省事,‘一炮轰’式的施肥,后期苗子长势(zhǎngshì)总跟不上,现在相信(xiāngxìn)科技(kējì)真能多挣钱!”谢瑞芝高兴地看着他说:“你(nǐ)这苗情长势不错(bùcuò),继续按技术来,今年丰收没问题。” 采用玉米密植(mìzhí)滴灌精准调控技术的农田,玉米苗长势整齐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(jiǎ)宏博 摄 此时,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(zǒngzhàn)站长宋(sòng)建新也来到田边,接过话茬:“我们就是(jiùshì)来做好服务的,通过现场手把手教学,让大伙儿更清楚种植(zhòngzhí)要点、注意事项,争取都有(yǒu)个好收成。”他指着不远处的几块试验田说:“那边就有不同的种植模式,有4500株密度配(pèi)常规肥的,有5500株配精准水肥的,还有 6500株用‘抗逆品种+晚收’模式的,对比下来效果一目了然。” 据了解,谢瑞芝团队研发(yánfā)的玉米(yùmǐ)密植滴灌精准调控技术是(shì)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核心技术,此次在磁县的推广,对当地玉米种植单产提升意义重大。 活动现场(xiànchǎng),她继续讲解着(zhe)技术要点:“‘一增二提(tí)三精准’要记牢。‘增’密度得科学,结合抗逆耐密品种、精准水肥供应和适时晚收增效,才能化解倒伏(dǎofú)、早衰风险。‘提’质量,播种出苗和田间管理都得抓。‘精准’调控,水肥和病虫草害(bìngchóngcǎohài)防治都要到位。”她还特意(tèyì)提到当前玉米处于三展叶时期,是化学除草的最佳时期,六展叶期进行化控作业能增强抗倒伏能力。 培训(péixùn)会现场。河北经济日报记者 贾宏博 摄 磁县农业(nóngyè)服务协会负责人看着眼前这热闹的场景,心里充满期待:“我们还会组织这样的技术培训(jìshùpéixùn),让良种良法良技落地,打通农技(nóngjì)推广‘最后一公里’。” 磁县(cíxiàn)县委副书记郭晓峰表示,磁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3万亩以上(yǐshàng),总产量超21万吨,引入(yǐnrù)顶尖科研团队,能提升玉米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,标志着磁县农业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。 “接下来,我们将跟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开展试验攻关,围绕玉米品种筛选、不同模式配比、密度与肥料协同、播种收获机具改造(gǎizào)研发等(děng)内容,联合开展试验,通过打造一些示范点,起到推广示范作用,从而带动更多种植大户、合作社、社会化(shèhuìhuà)服务组织等引进新技术、新模式,抓好本区域玉米单产提升(tíshēng)工程。”宋建新(jiànxīn)说道。
中国农科院专家现场支招 磁县玉米单产要冲新高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